马斯克又“缺钱”了。
据国外媒体报道,马斯克的spacex计划再融资约2.5亿美元,这将使该公司估值达到约360亿美元。最新一轮融资预计将在3月中旬结束,迄今为止,该公司总共筹集了30多亿美元资金。
与之对比明显的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在经历了2018年的融资小高潮后遇到小低谷,但仍有不少优质企业连番“秀肌肉”,实现多项零的突破。
短短几年,商业航天已逐渐脱离“航天梦”的情怀,开始以技术实力和实际效益论英雄。也唯有持续投入研发、稳步推进技术的企业,才能最终在竞争中胜出。
一级市场回归理性,头部企业获更高溢价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发展迅猛。据未来宇航研究院统计,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至少发生了36笔投融资交易,除去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非上市商业航天企业的融资交易总额约为21亿元人民币,其中金融过亿的有12笔。这个数字高于2017年相关投融资数据。
据亿欧科创的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披露了23笔融资,总金额在19亿元左右,较2018年略有下降。以公开数据为准,单笔融资金融过亿元的有7笔,其中,蓝箭航天更是获得了5亿元c轮融资,是2019年披露的最大规模融资事件。
在2018年的36笔投融资交易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天使轮及种子轮投资,不少新兴初创商业航天企业崭露头角。2019年,商业航天企业的融资轮次多集中在pre-a轮到b轮之间,一部分优质标的得以展现,少数企业更在一年内获得2-3轮融资,头部企业获得了更高溢价。
至此,国内民营商业航天领域中,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企业已在累计融资中拉开了明显差距。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长光卫星累积融资已达30亿元,蓝箭航天累积融资超14亿元,银河航天累积融资超9亿元,星际荣耀和零壹空间的累积融资均在8亿元左右。
从图表中也可以发现,涉及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的企业数量占比最大,火箭公司的融资额高于卫星公司,这也意味着国内商业航天市场仍处于基础建设初期阶段。以目前已曝光的星座计划来看,到2023年,国内卫星制造企业的星座将基本建设完毕,彼时,整体能力将有所提升。
虽然资本市场仍处于寒冬阶段,但九州云箭联合创始人刘洋说道:“资本寒冬能让真正有技术实力的商业航天企业更好地活下来。”在2019年底,已有几家商业航天公司向亿欧科创透露已完成或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预计在2020年上半年对外宣布。
航天产品逐渐成熟,新的竞争悄然展开无论是民营商业航天还是航天国家队,2019年都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7月,星际荣耀自主研发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发入轨,实现民营火箭发射入轨零的突破。
8月,千乘探索自主研发的“千乘一号01星”暨”海创千乘“号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国内首颗完全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并且实现遥感通信双功能的民营卫星顺利升入太空。
10月,蓝箭航天的天鹊tq-12液氧甲烷液体火箭发动机顺利完成变推力长程试车,完成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首款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的全程点火试验。
12月,星途探索的首型商业亚轨道运载火箭“探索一号·中国科技城之星”在酒泉实现飞行。
除此之外,九州云箭完成了自主研制的“凌云”10吨级变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多次整机深度变推力热试车试验,推力调节范围已超过美国spacex的梅林发动机,并积极攻克“龙云”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难点;星河动力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完成全部一、二、三级主动力系统地面热试车……
首星入轨、首次发射、零的突破……一次次成功,让资本市场振奋人心。
德联资本高级副总裁樊雪松对亿欧科创表示:“随着航天领域体制内院所的核心专家和资深技术精英加入商业航天大潮,整个行业在向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前两年已经有多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发射了多个航天产品验证技术,2020年将是商业航天产品逐步成熟的一年。” 随着海外市场对太空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卫星的应用及运营将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图表中提及的航天驭星、睿信丰均属于该领域。
以睿信丰为例,公司主要做卫星和火箭与地面通信、数据传输的通路,目前主要服务于国有卫星制造企业和运载研制企业。睿信丰在基带处理和高频射频的软硬件开发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基本实现对各主要频段信号的基带处理,并开发出全系列卫星地检设备和数据链产品。
德联资本是睿信丰a轮融资的领投方及b轮融资的跟投方,樊雪松对亿欧科创表示,随着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产品的逐渐成熟,睿信丰这类企业将在国家商业航天的发展中被赋予更多的市场机会。
当然,对于商业航天,航天是基础,商业才是本质。无论海外还是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仍在继续,但进入商业市场,如何证明赚钱的能力才是根本。2020年竞争仍在继续,期待商业航天企业继续“野蛮生长”。
作者:赵佳雯-eo来源:亿欧